大器晚成的人有什么特征?
表姐夫的哥哥,很平常,因为那个时候家里哥们多,找媳妇儿也都是饥不择食,找一个是一个,稀里糊涂。表姐夫的哥哥在家排老四,人们都叫他四哥,结婚之后生一个男孩,和四嫂子的关系也挺平稳来的,但是后来四哥外面有人了,四哥的工作不太好工资也不高而且外面偶尔就有绯闻,一来二去,四嫂子和他打够了就离婚了。这一年,四哥四十七岁。
离婚之后,四哥就辞去了工作,做点买卖也都没挣到钱,房子孩子归四嫂子,四哥借钱买一个一居室房子,然后那年的冬天四哥连取暖费都交不起,连借钱都借不到了,一分钱没有憋倒英雄汉,四哥有时候自己偷偷的哭。这个时候,曾经跟四哥有过婚外情的一个女人也离婚了,他们是旧好,两个人又在一起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然后这个女人拿着离婚得来的十万元钱给四哥做买卖,四哥很感动,哭的稀里哗啦,发誓说:徐姐,到什么时候都忘不了你的情……
那几年正好是物流发展很快,正好徐姐原来和前夫是干这一行的,在徐姐的带动下他们干起了物流,结果一年比一年的生意好,到现在为止,四哥和徐姐的资产已经达到几千万,然后四哥没忘记他发的誓言,到现在都和徐姐生活在一起,但是他们没有领证,然后四哥对徐姐一直没有改口!
网友二:
的确,有大器晚成的人。古时候,有不少老年才高中状元的。当今,也有很多三、四十,甚至到了五十多岁才成就一番事业的。这些人,都是厚积薄发,蓄势待发的。偶然一个机会,一个触发点,一个什么机缘,就成功了,攀上了事业的高峰。下面,我给题主说几个例子:
一、五十多岁,还当了县官儿。本人对公务人员的用人制度比较了解。凡是人到了五十多岁,还没有被提拔的,按照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他早就应该止步了,再不可能提为副县(市)级的实职领导干部了。然而,那一年机构改革,又加之缺乏懂一定专业的人才。尽管,他年龄没有优势,却懂农业和农村工作。恰恰这个地方,也就是这个地方就缺这样的人,整个市(地级)选来选去,就差了一个分管农业的市(县)委副书记人才。地区没选到,就叫那个市(县)委书记物色,他举贤不避亲,把他的一个同学推荐上去了,这个人学的就是农业,而且作过区委书记,此时任的职是副县级组织员。因而,上级就同意了提拔为市委副书记,分管农业。按如今的用人标准的话,根本不可能,但他就当了,而且还干得很出色。
二、想都不敢想,他竟然成了办公室主任。这个人,性格稍微内向一点。一直以来,他都把学知识,学写作放在第一位,业余时间,他就写东西,写好发给省、地(市)级报刊,十多年下来,竟然有千多篇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散文、故事等,被发表,有的还评为好稿,获了奖。同时,他还擅长公文写作。但一直没人使用他,但他无所谓,依然写作不止。到了他四十三岁那年,被一个濑领导发现,后被提为一个市的市委办公室主任。而且干得非常出色,再后来竟然当上了县级干部。
三、厚积薄发,他竟然把一个烂摊子企业搞活,当上了老板。这个人,是个技术人才,对于他所在企业的关键技术十分精通。不仅如此,他还暗中学企业管理、产品销售等,基本具备了一个企业管理人才。在那年企业改革时,许多人都想伺弄这个企业,但终究不敢下手。他毫不犹豫,贷了一大笔款,果断买下了企业,自己当起了老板。许多人都不看好他,但几年过去,他不仅盘活了这个企业,而且企业产品还打入了国际市场,该企业的产值、利润、税收猛增,连年都达五千万元以上。他,也成了当地的名人。
还有几个,鉴于篇幅,就介绍了三个,算不算大器晚成的呢?
网友三:
表哥45岁了都没有走出过县城,小学毕业的他读了一年初中就不去了 ,说听不进去,上课要打瞌睡,没事儿就喜欢在家捣鼓他的几块菜地,大半辈子就是种菜摘菜卖菜,谁想到50多岁了还会来上海溜一圈,说不想回老家了……
表嫂是因为与前任分手才嫁给表哥的,两人都属于大龄青年了,农村像他们那个年纪的娃都几个了!
婚后两个人就过着撑不死也饿不死的生活,卖菜那点钱也只够家庭开销,人情世故,再加上后来生了儿子,开销也变大了,两人就这样紧巴巴的过日子。
丈母娘特别看不起表哥,说他就是个闷嘎子,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过年过节回去也没有好脸色给他们。
春节表哥表嫂回娘家,丈母娘煮荷包蛋吃,谁都有就是没有表哥的,丈母娘说你在农村天天吃,你就别吃了,表嫂看到母亲如此怠慢自己的老公,就说我这碗你分给他们吧!我不想吃。
每当这时候,丈母娘就会斜眼歪嘴骂表嫂,当初条件好的人家你要作天作地,非要嫁个穷光蛋,活该受穷。
表嫂狠狠地往灶膛里塞一把柴火,火钳在灰槽的石头上狠狠地敲几下,表示对母亲的抗议,希望她不要再讲了……
孩子们回外婆家拜年,走的时候都有红包,表哥家儿子没有,他们也不指望人家给,毕竟大姨子小姨子有钱,每次回家都是大包小包的,而且还给岳父岳母包红包。
他们两个回娘家永远都是捉只鸡逮只鹅,或者鱼塘捞几条鱼,再拔几颗菜。
农村人谁又稀罕你这些东西呢?
所以除了岳父岳母过生日和过年,平时表哥都不去,表嫂也知道父亲母亲势利眼,稀罕有钱的姐姐妹妹,她也从不勉强表哥去,因为她自己都不想去。
孩子小的时候不懂事,大了能察言观色了,也不吵着和妈妈回外婆家了!
那年表嫂长了子宫肌瘤,要做手术,虽说只是一个小手术,可是表哥还是想在她做手术前带她出去玩一次,表嫂嫁给他两人就没有走出过县城。
儿子说没见过雪,想体验打雪仗是什么样子的。一家人就琢磨着去哪儿才能玩雪,又不能走远了!费用吃紧。
最后一家人决定到峨眉山赏雪,离得近,开销小一点。
可是表嫂怎么都高兴不起来,一路上父子俩给她讲故事说段子,使出浑身解数都不能博她一笑。
表嫂担心自己是恶性肿瘤,这样一来自己完了,还拖累老公和儿子。儿子高中还没有毕业,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表嫂就在心里盘算着在峨眉如何把他们父子俩甩掉,她想一个人出去打工,手术不做了,活到那天算那天吧!
山顶的积雪很厚的,表哥和儿子打雪仗,表嫂坐一边观战,她想着要是自己没生病多好啊!
在一处斜坡的地方,表哥开始耍宝,再从高处滑下来,又走梯子上去,再滑下来。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放松过了!
正当说滑完这次不玩了,谁曾想他没控制好平衡,呲溜躺下去了,这下控制不住自己了,前面有个男的站那里拍照,他妻子正在让他调整动作姿势。
表哥这一呲溜把人家给撞倒了,那位男士的后脑勺磕着表哥的额头,疼得他眼冒金星。他心想这下祸闯大了,自己摔着磕着不要紧,把别人摔坏了自己拿什么赔啊!
那男的站起来摸了摸后脑勺,拽着表哥的胳膊使劲摇晃,说太神奇了、太神奇了!
表哥吓得想跑,他心想这个脑子有问题,别被他讹一家伙完蛋了!
那人高大,得有1米8几,一把拽回表哥说通了通了……
表嫂和那人的妻子也围过来了,大家面面相觑,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意思?
那人的妻子收拾好相机,劝她老公不要急,有事儿慢慢说。
他老公说后脑勺不重了,颈脖子好像也通了,没有这种沉沉的像压着石头的感觉了!脑袋瓜也舒服多了。
原来这男的后脑勺有个小的淤血块,经常会头疼颈椎疼肩疼,有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摔一跤起来这种感觉不那么明显了!表哥心里终于没那么忐忑了!人家的后脑勺比他的额头结石,他的额头鼓了好大一个包。
不打不相识,这夫妻俩人好心善,表哥决定请他们吃饭。
闲聊中得知这夫妻俩是在上海郊外租地种菜的。年收益也还不错。
提起种菜,不善言辞的表哥也来了兴致。他听人家说两颗生菜就可以卖几十块钱,惊讶得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他表示他也想去种菜卖,就是担心销路问题,那人说这都不是问题,专门有人收的。
他们的儿子考了个上海普普通通的大学,表哥表嫂也跟着去上海找这种菜的夫妻俩。实在不行帮别人种菜也行,反正自己有的是力气。
这夫妻俩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说感谢表哥那一摔,否则还不知道后果会怎么样,那会儿他视力经常模糊,头晕脑胀头重脚轻,浑身难受……
从峨眉回去拍片检查,发现淤血散得差不多了,让他们注意复查观察保守治疗就好了!
这确实是天大的好消息,那夫妻俩把表哥当成了救命恩人。
帮助他们选场地租房子,签合同,事无巨细地帮助他们,第一年刨去各种开销他们就存了好几万块,这在老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后来那夫妻俩种植有机蔬菜大棚,问表哥表嫂敢不敢干。
表哥说我也不懂什么有机无机,赚钱就是好机。
有次他们来饭店玩,给我带了他们种的有机生菜,茄子,扁豆和花菜……
表嫂说如果卖的话要500多块.我开玩笑说你拿回去吧,我不吃了,太贵了,你这500多块钱的菜,我们饭店的人一顿就吃光了。
我问她那么贵有人买吗?你们这所谓的有机真的不用化肥吗?
她说是不用化学肥料,而是用矿物肥,不打农药,用高温闷棚,用防虫网,用捕虫器……
听得我云里雾里的,我就郁闷这么贵的菜卖给谁。
他说公司天天配送到家,客户根本不会出来买,我们也没有多余的拿到市场去卖,吃得起的人家多了去了。
说实话 ,表嫂送我的那些菜吃是好吃,真新鲜,可是咱吃不起啊!那是有钱人享受的物种。
一晃他们都在上海种菜10多年了,儿子毕业也在上海工作了,15年他们在上海买了套房子,虽然地段不是特别好,但也近4万多一个平方。
现在一家人都在上海,估计这辈子就留在上海了!
这些年上海种植有机蔬菜的越来越多了,他们年纪也大了,做不动了,退休回家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
谁能想到像表哥那样一个三天憋不出2句话的人,老了还能在上海有车有房啊!没人信的。
最有意思的是大姨子小姨子们,打电话给表哥说日子难熬,问上海有没有挣钱的项目。想到上海来考察考察……
表嫂说上海的钱更难挣,他们现在也只能在别人家做家政维持生活,老家的人不知道他们夫妻俩在上海买房了,就是说了恐怕别人也不信。
前半生受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们想留在上海安安静静地过晚年生活。
题主问:你周围有没有大器晚成的人?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创业容易守业难,表哥表嫂知天命的年纪才成功,好饭不怕晚,大器晚成更稳固。
所以莫欺少年穷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人一辈子拼的是后半场。
网友四:
我以前的一个老板李总,之前只是个打工人,跑过很多地方进过很多的厂。结果在他50岁的时候,突然就开起了厂来,然后经过了4年多的时间,身价就上千万了。
这事还得从10年前说起了,当时我在深圳上班,但是工厂已经准备关闭了,所以大家都在各自找出路。正好有个同事跟李总是亲戚,知道他在浙江开厂了,而且实验室正缺人。于是她就极力推荐我过去,还说工资的话绝对不会亏待我的。
虽然我当时也在犹豫要不要离开深圳,但又不好意思拒绝,而且想着去哪都是打工,于是就去了。结果等我到了李总那后才发现,他的厂才开了不到一年时间,只有100人左右的规模。
最主要的是,这个厂并不是李总一个人的,他只是作为技术股东占30%的股份。所有的资金都是大老板的,前前后后投了可能有1000多万。不过大老板一般很少去厂里,所以我们也就当李总是小老板了。
不过刚开始的一个多星期,真的是非常的难受。因为实验室就我一个人,而且李总还每天都会来全程看着我操作。不过之后倒是来的少了,应该是没找出来我什么问题吧,而且之后也招了2个实验员让我带。
等时间长了后,跟李总也比较熟了,他就经常跟我们说一些他以前的经历。李总说他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80年代的时候,他接替了他爸在国营企业的工作。由于表现不错,期间他还被选去了大学读了个化工专业的大专,而且还给他发工资。
就这样干了6年后,1994年他把工作让给了他妹妹,因为那个时候一家只能替换一个人,然后他自己就去了深圳打工。结果误打误撞,他去深圳找的第一家公司就是家非常大的外资公司,而且还面试通过了。
李总说当时他进去就拿500块的工作,还挺高兴的。但是等他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里面的人都太厉害了,他大专学历只能从员工做起,所以他也不得不努力才行。结果他因为做出了当时行业里没有做过的废液回收提纯的工艺,被厂里的一个老教授给看中了,就把他收了过来。
之后李总跟着老教授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了5年后,他被别的公司挖去做了技术副总。当时还是2000年的时候,他的工资就已经有10000多了。但是李总的脾气真的太大了,动不动就对下属大发雷霆,甚至还经常顶撞老板。
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李总就经常换工作,从广东到福建,再到浙江和江苏,跑过很多地方。但是直到2010年,他的月收入并没有长多少,只有20000多。比起跟他当年一起从那家外资公司出来的同事,算是混的很差的了。
但是就在那一年,有家在行业内也比较有名气的公司产品出现了非常大的问题,合格率几乎为0,导致都快停线了。要是无法按时交货,将面临客户的巨额罚款。于是有人就请到了李总去帮忙,结果在厂里花了整整四天四夜,才最终把问题解决了。
就这样,李总本来在行业内的名气虽然一直还不错,但就是脾气太大了,所以大家都有些顾虑,虽然他说已经改了很多。但经过这次后,那家公司总经理仇总就跟李总说他们公司现在的产能已经无法满足生产了,所以准备开一家新厂,想让李总入股并担任总经理。
其实李总也是非常想的,毕竟他以前的那些老朋友,要么早就当老板了,要么至少也是大公司的技术总监或是副总,而他到现在还只是混了几家公司的技术顾问。于是李总就说他没钱入股呀,结果仇总说钱不是问题,他再去找一个有钱人许总来。
于是2011年春节后,他们就干了起来。许总出钱,担任董事长,占60%股份,李总担任总经理兼技术总监,占30%股份,仇总只负责订单,占10%股份。不过李总和仇总需要在盈利后,按占股比例扣除投资的钱还给许总。
到了2011年11月的时候,总算是开始了试生产,没想到非常的顺利。然后到2012年初,就开始了批量生产。就这样,工厂一直开到了2016年年初,之后由于订单不足关闭了。不过就算是这样,据我们推算,李总这几年也赚了应该有1000万了。
后来听说李总又入股了别人的公司,到现在应该有60岁了吧,还在为工厂提供技术和经验。这应该就是我见过的一个算是大器晚成的人吧,大家觉得呢?
网友五:
我周围有大器晚成的人,我老家的。他叫陈大良,15岁时,父亲病重,无力支撑他读书,他又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母亲是残疾人。他不得不从初三退学回家。
父亲在他16岁时永远的离开了他。他扛起了养家的重任。他起先养鸭子,他家就在黄洋河边,然而,因为人小,没有经验,一年满后,养鸭所卖的钱与他的投资持平。门上人都笑他,说穷人的孩子还想成为富人,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他气得哭了。跑到他上初中的学校找他最信任的语文老师,把自己的苦水全部道给老师。语文老师告诉他,任何时候都不能灰心丧气,咬咬牙,挺过去。任何时候,再难都不要放弃读书,书是安慰剂,亦是开悟人的钥匙,亦是指路灯。当你遇到困惑时,书是你最好的解药。语文老师建议他到南方去,那里风气开化,商机多,就业渠道广。
他听了老师的话,就到了深圳,进入不锈钢材料工厂,由于他勤快,车间师傅喜欢他,他很快就学到了技术。当别的工人下班逛街时,他自己就回到宿舍读书,然后把工作中的感悟写到日记本里,把读书的感悟写到日记本里。两年以后,他阅读的书多了,说话一套一套的,第二年的腊月二十日,工厂聚餐,厂长让员工发言。他的一番发言引起厂长的注意。
聚餐结束,厂长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了他一些个人情况后,当着他的面说春节过后,到办公室上班,负责厂上的文字工作。
春节后,他真的被调到厂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从那之后,他更加热爱读书,每天坚持写作。他的写作水平进步很快。到了2018以后,他经常在公众号上,今日头条上,百度上,网易上等发表网络作品,他说他每月挣得稿费基本上维持在2万元左右。加上他的工资收入,一个月下来能挣4万多元。他已经在深圳买了房,买了车。他把弟弟妹妹全部送入大学。现在37岁的他,刚刚结婚,妻子是东南大学毕业的。他虽然没有上高中和大学,但他说自己目前的文学水平不低于一个博士生。他说他近十二年,每年读书不下30本。他说自己可能这辈子要与书为伍,与写作为伍了。他说等到赚足了钱,然后再出几本正式的书,去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说目前自己先做一个网络写手,做个自由撰稿人。
他现在在村里名头很响,村民们见了他妈妈都说:“你儿子了不起,是咱村里走出去的能人。你儿子虽然未读过一天大学,可比大学毕业生厉害。你儿子是大器晚成啊!”
陈大良的妈妈说:“我儿子苦啊,你们不知道他付出的代价有多大,咱们是无法想象的!